9月8日,《光明日报》刊文《一个村庄的学问自信》,报道了我市临猗县北辛乡王申村以举办农民书画展为抓手,走出了一条学问浸润、学问传承、学问振兴助推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新路径的生动实践。其实,王申村只是我市扎实推进乡村学问建设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标本或范例。
近年来,我市围绕“塑形铸魂、成风化人”两大目标,以优秀乡土学问激发乡村“精气神”,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学问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探索出一条“以基层党支部为核心,五星级文明户创建为抓手、乡村学问礼堂为载体、各级新乡贤队伍为骨干、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乡村学问振兴之路,为乡村治理、乡风文明注入了新活力。正如参加由农业农村部在我市举办的全国乡村学问繁荣发展培训班代表所评价的那样,运城已把乡村学问深入到农民的思想深处,在推动乡村学问繁荣发展方面,为全国作出了示范和引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大大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而王申村的成功范例与我市乡村的普遍实践都充分证明,乡村学问建设恰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工程。
学问作为一种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一定会以其之先导性、战略性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激励、可靠的智慧支撑以及持久的道德滋养。
可以说,乡村学问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只有塑造以社会主义先进学问为主体的乡村思想学问体系,打造学问乡村,培育文明乡风,让村民生活富起来,环境美起来,精神乐起来,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同时,乡村学问也是检验乡村振兴成色与质量直观而有效的指标,凡是乡村学问建设工作做得好的、抓得紧的,就越是接近于乡村振兴的目标实现,工作基础也更为牢固。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乡村学问建设也同样如此,带头人、领衔人在其间的作用至为关键。而大家运城坚持数年实施的新乡贤学问工程无疑也成为在乡村学问建设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鲜亮背书。这一实践有力地证明,基于优秀传统学问和新时代精神在乡村社会相契合、相对接的新乡贤学问,在乡村学问建设上有着路径裁弯取直和动力涡轮增压的明显效应。
任重道远,行者必达。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学问的前进方向,要让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乡村时尚。同时,也要勇于探路求索、不断创新出新,在丰富载体、体现特色上多开动脑筋,从而展现出“百花齐放”与“个性鲜明”相伴共生的生动局面。(郭瑞倩 游映霞)
- 相关解读